“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趵突泉在我耳畔喷涌着……”说起济南,总是与名泉、河湖相连。初冬的济南寒意袭人,但在趵突泉和黑虎泉,游人络绎不绝。
2012年10月,水利部确定济南市为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2016年11月7日,济南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率先通过水利部和山东省政府联合验收,在这个过程中,济南是怎样做的?
虽因泉而闻名全国,但济南其实是个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29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7;污水排放导致河流水体黑臭,趵突泉等名泉停喷;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日益攀升,用水与保泉冲突加剧。
如何依托已有工程和河流水系,盘活水资源?
据介绍,济南实施六大水系连通工程,打造现代水网,形成“六横连八纵、一网五水润泉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这一水网,将济南的水道、河渠,以及市区周边的7座水库和17个湿地,全部囊括其中。目前,六大水系连通工程已基本完成并发挥效益。“水网全部运行后,年调水能力达3亿立方米,相当于300个大明湖的水量。”济南市水利局副局长李百全介绍。
调来的水,一方面通过强渗漏带为泉水补源,另一方面用于农业和工业企业供水,置换出优质地下水,用于居民生活。济南名泉已持续喷涌13年,在近几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下,这实属不易。“观名泉,饮甘醴”,济南市民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除了盘活现有的水资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其实是如何节水、治污。
近几年,济南出台多部法规,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限制纳污3条红线约束。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对东部老城区17家老企业实施了关停腾退。严把取水关,将水资源论证纳入市行政审批,严禁高耗水建设项目。在农业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工业实施中水回用,很多企业实现了零排放。济南南郊宾馆自筹600万元,建起日处理能力4000吨的污水处理站。
2013年,济南还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市124条河流均按地域设置河长、河段长,且由地方各级行政领导兼任。将河流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景观改造等7项任务纳入年度考核,治理不达标,一票否决。通过河流综合整治,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试点前2012年的42.6%提高到2015年的78.6%,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3年实施大小生态工程400余项,累计完成投资309亿元。”济南市水利局局长张曰良说,“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济南已形成南部生态屏障、城市泉水景观、沿河湿地保育、北部平原水网等四大水生态保护修复区。” |